中产家庭开始谈论留学的性价比 这是什么意思?

日期:2023-05-10 20:11:02 / 人气:343

“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:凤凰。com (ID: ifeng-news),作者徐进,原题:《疫情断供,中产家庭开始寻求欧美留学“平替代”》,文字说明来自:视觉中国。2023年后,世界似乎正在回归正常。2023年,留学话题依然火热,包括“留学供不应求”的新闻。这些故事往往是这样的。因为各种意外,比如投资失败或者中年失业,家庭财务陷入困境,导致部分留学生成为人还没钱的局面。相应的,各种关于东南亚留学的话题也开始活跃在社交媒体上。如何看待这种冷热对比下的情况?留学有镀金光环吗?不得不说,是时候冷静留学,算算利益得失了。1.留学中断的背后:当家庭开始考虑性价比的时候,就说“留学中断”,主要是指英美的留学生。这些国家的教育高度工业化,学费是世界上最贵的。他们一年往往要花二三十万,生活费和住宿费更是难以承受。尤其是美国,美国的高中很贵,本科四年,研究生教育体系很长。花几百万也不算离谱。如果中间家有个风吹草动,那就真的保不住饭了。国内中产阶级青睐的“藤校”,也就是美国的八大常青藤名校,都是私立大学,而且费用在不断上涨。根据《美国新闻》2003-2023年的统计,这些年美国私立大学的平均学杂费上涨了144%,公立大学的学杂费上涨了171%。据悉,2023年,普林斯顿和哈佛大学的本科学费上涨至54269美元,普林斯顿57690美元,斯坦福大学达到61731美元。其他你熟悉的名校,基本都是别人不满意的。可以说,如果加上食宿,一年10万美元很容易达标。这些费用对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很多人需要靠奖学金、助学金、助学贷款和兼职来支付。但是,对于中国的一些中产阶级来说,当地人的印象是钱不差钱,大部分家庭都会尽最大努力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,私立学校高昂的学费也阻挡不了中国家长爬藤。以前学费不算什么。留学费用不是一线城市一套房的事吗?关键是这些费用在父母眼里总能赚回来。上个好学校,回来找个好工作都不是问题。留学相亲市场也是一张好牌。“断供”这个词很形象,指出留学和房地产类似:过去是投资,意味着价值会不断增值。每个人都努力购买,甚至不惜增加杠杆。他们能得到的买大房子的钱越多,他们在生活中就越是赢家。一旦你买了一套你只能翘着脚才能到达的房子或大学,你就可以在毕业后有一个更好的卖房或租房/找工作的跳板——本质上,这些投资的预期是长期升值。如今房子的金融属性开始淡化,价值前景也引发争议。房子提倡居住不投机,很多人已经开始提前还贷,甚至反向操作房产,用小房子代替大房子。房子越来越像消费品,从买的开始就可能面临贬值甚至贬值。留学好像也一样。以前不管花多少钱,基本都能看到回报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回国。大部分人工作几年后几乎不可能赚到学费。目前,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超过百万。智联招聘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》显示,海外留学生回国求职人数同比增长8.6%,2022年回国留学生平均月薪为14680元,较2021年同期上涨7%。对于中产家庭来说,出国留学的味道也变了——花比国内多几倍的钱,毕业后未必有特别的优势。为了出国留学前前后后的几年时间,在越来越滚滚的相亲市场上,可能会成为一种浪费。留学越来越类似于消费,或者说是一种奢侈品消费。更多的时候,你无法期待回报,只能为自己拥有的感觉付出——你不知道这是否真的值得付出,但有时候身边的人会觉得你离不开它。但是,当疫情过后身边的人逐渐摒弃奢侈品消费,你还愿意为奢侈品买单吗?目前媒体报道的很多新闻都是孤例,只暴露了中国中产家庭脆弱的一个侧面。在更宏观的层面上,与其说是国内家庭现金流问题的反映,不如说是大家对留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,开始更多地考虑性价比——任何事情,一旦开始考虑性价比,就说明它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。在留学最受推崇的上海,观念也在发生变化。一些人在当地社交媒体上询问是否将孩子送到国外或购买郊区别墅。很多人认为“一个选择的家庭不适合出国”。这未必是一件坏事。对留学热的反思,表明在未来预期的低迷下,经济理性回归。2.东南亚已经悄然成为新留学的热门目的地。在这样一种追求“性价比”的导向下,就近留学成为了新的热点,似乎成为了欧美留学的廉价替代品。当就业竞争刺激下的留学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程序而非超级加分项,如何更轻松的达成目标成为很多中产阶级的新思路。东南亚成为了一个便捷的选择,而曾经处于留学鄙视链低端的港澳台,在东南亚大学面前也同样不划算——近、成本低、申请容易、上学灵活。很多东南亚学校都是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,大部分一线城市也能落户。找个医生进系统也方便。比如菲律宾的本科学费,据报道一般在8000 ~ 20000元。几年前,某大学几十名教师集体从东南亚某大学毕业的新闻,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笑话。现在大家都回心转意了,也许这种行为就没那么荒唐了,甚至有人有先见之明带头,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效仿。某教育机构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留学白皮书》显示,东南亚国家受到有留学意向人群的欢迎,数量也在逐渐增加。目前,至少有10万名留学生活跃在东南亚地区。马来西亚教育部公布近年数据显示,国际学生人数较去年增加31%,而新加坡大学入学人数也逐年增加。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比2021年增长12.8%。当然东南亚的学校也不是大家想的那么水,想简单毕业也不一定是中介宣传的那么简单。东南亚有名校。新加坡国立大学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、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都在世界百强之列。很多英美大学在当地也有分校,是教育部官方认证的。据媒体报道,截至2022年年中,中国留学网已认证东南亚10个国家的399家机构,其中新加坡15家,马来西亚98家,泰国85家。3.不是学历贬值,而是学历正常化。留学话题回归理性,反映了学术变化的真相。出国留学只是一个目的。以前大学生天之骄子,现在大家更多的是调侃研究生满大街走。学术社会的压力无处不在,研究生不得不面对与本科生的严峻竞争。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,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,创历史新高。不仅如此,北京28.5万高校毕业生中,硕士、博士毕业生人数将首次超过本科生。按照目前研究生扩招的速度,这种趋势可以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扩张。2023年报考人数474万,录取率16%。两年前,录取率是30%。不用说,目前录取的研究生中,更多的不是学术硕士,而是专业硕士。这些硕士学制短,学费逐年上涨。金融类的一些名校学费动辄几十万,这并不新鲜,而且堪比国外甚至英美。即使就业形势严峻,考研还是让很多同学趋之若鹜。2023年,全国共有474万考生报名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,比2022年总体增加17万人。考研和考公务员一样,成为很多年轻人奋斗的“上岸”目标。二战、三战屡见不鲜。有人认为研究生太多是学历贬值,但我觉得这未必。高学历在中国还是稀缺的,回报也不低。目前我国研究生806万人,与全国人口相比为0.62%。早在十年前的美国,25岁以上的美国人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高达7.62%,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2.94%。尤其是一些科研开发领域,研究生博士不是太多,而是太少。所以,留学和考研的普及,与其说是学历的贬值,不如说是学历的正常化。更重要的是,从数据上看,研究生学习的回报还是正的。Max的数据显示,以2016届本科生为例,毕业五年后,学历提升者月收入为11099元,就业满意度为83%,而学历未提升者月收入为10256元,就业满意度为76%。可见无论从他们的收入还是就业满意度来看,虽然提升学历需要时间和金钱,但是把时间轴拉长一点还是不错的。很多专家喜欢用孔乙己脱长衫来鼓励年轻人进厂拧螺丝,或者扎堆出国读研都是非理性的,但这忽略了市场本身的规律,或者说年轻人在有限条件下选择的合理性。人是经济人,大多数外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理性逻辑。管理学上有句名言,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,留学考研也是一样的道理——当官方标准在全球排名、海归、研究生、博士中设定硬性标准的时候,总有人能在几个选项中找到一个结合点,优化自己的选择。以前主流选择英美,是盛世花钱大手大脚的表现。但是现在,留学从新闻中被切断,东南亚成为主流选择,这反映了时代的变迁——表面上看是关于留学的负面新闻讨论,反映了性价比下的权衡。其实只是体现了学历回归理性,这也是中国社会成长的一部分。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:凤凰网(ID: ifeng-news),作者徐进。
"


作者:杏耀注册登录平台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